夜幕渐渐降临,中亚广袤的土地上沉寂无声。忽然,一阵欢笑声和朗朗读书声打破了这份宁静。原来是一群东干人在举办一场中文晚会,台上的孩子们用带着浓厚口音的普通话,深情地朗诵着唐代诗人李白的《静夜思》。这群人的祖辈曾远离故土,漂泊他乡,而今却又重新热切拥抱汉语,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?
一百五十多年前,一批来自陕西的回民为了躲避战乱,历经千难万险辗转来到中亚定居。这群人正是如今东干人的先辈。他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繁衍,经过数代人的努力,如今东干人已经有12万左右。尽管身处异乡,他们依然保持着浓厚的陕西文化传统,诸如传统饮食、节庆习俗等都一脉相承。
年长的东干人回忆,祖先当年被逼上绝路才决定逃亡。清朝同治年间,陕西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。起义失败后,清廷展开了残酷的清剿,许多回民惨遭屠杀或迫害,生命危在旦夕,只有逃亡才能求得生存。
展开剩余78%逃亡途中,他们遭遇了无尽的磨难。有人因饥饿倒毙路旁,有人在严寒的山谷中冻死,还有不少遭遇强盗劫掠。虽然一路艰辛,但他们依靠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相互扶持,终于抵达中亚。在那里,他们面对语言不通、文化迥异的困境,艰难地适应并逐步在异国立足。
最初,东干人还能说着带有陕西口音的汉语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年轻一代逐渐失去了汉语能力,转而主要使用俄语或当地语言。然而,他们依旧坚守着许多中华传统习俗,例如春节、包饺子、贴春联等节日活动,文化血脉未曾断绝。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东干人开始选择返回中国学习中文。这股“学中文热”是如何兴起的呢?
故事要从一位名叫阿里木的年轻东干人说起。几年前,阿里木随父亲赴中国做生意。初到中国时,他连最简单的“你好”都说得磕磕巴巴,深感尴尬和无助,觉得自己像哑巴一样无法与人交流。
回到家乡后,阿里木决心自学中文。起初艰难,但随着学习深入,他渐渐爱上了这门语言。通过学习,他不仅掌握了汉语的基础,还了解了丰富的中国文化,惊讶地发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习惯竟源自中国传统。
阿里木的故事在东干人中广为流传,引发了广泛共鸣。大家意识到,学中文不仅是传承文化的桥梁,更是未来发展的宝贵资本。于是,东干人社区掀起了一股学习中文的热潮。
趣事频出。学习中文的过程中,东干人常常闹出笑话:有人把“你好”说成“泥好”,把“谢谢”说成“歇歇”,笑声不断,但大家却乐此不疲。一位老人感慨道:“我们的根在中国,学会中文就像找回了回家的路。”
尽管热情高涨,现实却为他们泼了冷水。师资力量极度短缺,社区中能说流利中文的人寥寥无几,大家只能互相教导或自学。
有一次,几个东干人聚在一起学中文,一人自告奋勇当起了老师,却把“我爱你”教成了“我爱鱼”,引得众人哄堂大笑,毕竟老师也只是半吊子水平。
教材的匮乏同样困扰着他们。当地市场上难以买到合适的中文书籍,想从中国邮购,却发现邮费甚至超过书价。无奈之下,有人干脆拿祖辈留下的破旧族谱当作学习材料。
语言环境更是雪上加霜。虽然大家渴望学中文,一出门便要使用俄语或哈萨克语交流。有东干人抱怨:“我好不容易记住几个中文词,一天不用就全忘了。”
面对诸多困难,有人开始动摇。尤其是部分年轻人,觉得学中文太难且没什么用,不如学英语。社区里因此出现了激烈争论,一方主张寻根溯源,另一方则认为过于理想化。
就在此时,一个意外的转机出现了。中国驻当地使馆得知东干人学习中文的情况,决定伸出援手。使馆派遣志愿者免费教授中文,并赠送教材,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。
使馆的帮助如同注入强心剂,东干人你追我赶,学习劲头更足。曾经反对学中文的年轻人,也逐渐成为了学习的主力。
有位叫马小军的年轻人,起初对学中文兴趣缺缺,但看到同龄人纷纷投入学习,他焦虑不已,立刻报名参加了三个中文班,还找了个中国女朋友。如今走路都带着浓浓“中国范儿”。
老年人同样积极。有位七旬老人每天清晨五点起床背诵课文,邻居打趣问:“老大爷,你这么卖力学中文干嘛?难不成还想去中国留学?”老人严肃回答:“我这是为了以后能和远在中国的曾孙子聊天。”
学习中文的热潮甚至渗透到了当地的风俗。过去东干人婚礼上用俄语宣誓,如今越来越多新人选择用中文说“我愿意”。一次婚礼上,新郎紧张把“我愿意”说成“我原谅”,引得现场笑声连连。
随着中文水平提升,东干人与中国的联系日益紧密,许多人开始在中亚和中国之间往返经商。有人笑言:“祖先当年是逃难到中亚,我们现在则是来回跑着赚钱。”
学中文为东干人打开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机会。比如,一位叫艾哈迈德的小伙子,因为能说流利中文,被选为“一带一路”项目的翻译。他激动地说:“我祖父说我们迟早会回中国,没想到中国先来找我们了!”
当然,学习过程也不乏艰辛。有东干人抱怨中文太难学,常想放弃;还有人学着学着,连自己的名字都忘了;甚至有人学得太投入,晚上梦里还在背诵《千字文》。
为了克服难关,东干人想出了不少妙计。有人用中文歌曲练习口语,整天哼唱“两只老虎”;有人把汉字贴满墙壁,连厕所里也不例外;最有趣的是,有人把微信昵称改成“我是东干人我怕谁”,专门加中国朋友练口语。
随着时间推移,东干人的中文水平突飞猛进。他们不仅能流利说中文,还能书写毛笔字、背诵唐诗。一位小男孩在中文作文比赛中获奖,令评委震惊不已,忍不住问:“你真的是东干人,不是中国来的留学生吧?”
发布于:天津市个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