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古代书法家书写《黄庭经》者历代不乏其人,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“书圣”王羲之;唐朝的褚遂良、颜真卿等亦曾挥毫书写《黄庭经》。到了崇尚道教的宋代,最著名的书法家群体“宋四家”中,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三人亦曾留下《黄庭经》的墨宝。历朝历代众多书法名家均曾书写《黄庭经》,并为之刻石立碑,使之广为流传。《黄庭经》这部道家典籍因此声名远扬,被誉为中国的“四大天书”之一,其作者即为被奉为道教上清派祖师的魏华存。
魏华存被道教尊为“紫虚元君”,又称“南岳夫人”、“魏夫人”,亦称南真。在民间,她则被尊称为“二仙奶奶”。
魏华存,字贤安,西晋任城(今山东济宁)人,其父魏舒官至司徒。受父亲影响,魏华存自幼博览群书,尤爱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列子》,由此迷上道教,向往神仙生活,渴望自己也能得道成仙。她常服食胡麻散、茯苓丸,隐居清静之地,修炼吐纳导引之术。
然而,她的双亲并不理解她的志向。在她二十四岁时,父母强令她嫁给贵公子刘文,婚后育有两个儿子。尽管如此,魏华存心志坚定,未曾因婚姻和育儿而放弃自己的追求。
展开剩余67%其夫刘文后任河内郡修武令,两个儿子也逐渐长大。当时,河内郡汇聚众多仙人,魏夫人便拜太极真人安度明、清虚真人王褒为师。王褒传授她《太上宝文》等三十一卷经书,景林真人又授予她《黄庭内景经》。在仙人们的指点下,魏夫人修炼更为精进,最终在河内郡野王县(今沁阳市)的阳洛山上潜心修炼。
魏华存在家中独辟一间静室而居。某次,众多仙人降临她的静室,令玉女抚琴高歌,一时间仙乐悠扬,然而隔壁的刘文却浑然未觉。
刘文去世后,魏华存隐居阳洛山中,潜心修炼多年。她学识渊博,涉猎广泛,在道学、医学、养生学、文学、书法等领域均造诣深厚。她整理编撰了《元始大洞玉经》、《元始大洞玉经十二义》、《大洞玉经坛仪》等多部道经,并创立了集医学与仙道于一体的存想静功,被誉为静气功的创始人。其所著《黄庭经》在道学、中医、养生学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,成为道教上清派的理论基石。
魏华存仙逝后,其弟子杨羲等人编纂了《上清经》。杨羲声称此书乃魏华存与众仙人亲临口授的修道秘诀,由他亲自笔录而成。《上清经》广为流传,道教中由此衍生出一个新的教派——上清派。该派信奉元始天王、太上大道君等神仙,以魏华存所著《黄庭经》、《上清经》为主要经典,注重诵经、思神、服气、咽液等修行方法,兼修金丹、符篆等方术,反对天师道的房中术,对民间盛行的斋醮祀神活动持保留态度,主张个人修习。上清派尊魏华存为第一代宗师,敬称为“紫虚元君”。
魏华存于阳洛山一带生活、修炼长达42年。她凭借卓越的医术,悬壶济世、布道度人,深受百姓的敬爱与拥戴。
后来,中原地区连年战乱,魏华存为躲避战祸,前往南岳衡山,在此潜心修道。晋成帝咸和九年(334年),魏华存于南岳紫虚阁飞升,享年83岁。因此,后人也尊称她为“南岳夫人”。如今,南岳衡山的黄庭观门前有一块“飞仙石”,相传是魏华存飞升时的遗迹。唐代颜真卿立碑纪念此事,宋仁宗赐此地为“紫虚元君之阁”,宋徽宗又将其命名为“黄庭观”。
在魏华存长期修炼的沁阳,当地百姓以多种方式缅怀她。沁阳山上,百姓修建了魏华存祠。到了唐代,唐太宗曾亲自下令大将尉迟恭在阳洛山下修建紫虚元君殿。后来,宋徽宗又赐予匾额“静应庙”。魏华存去世后的1700多年间,沁阳百姓对这位曾在当地广施善缘的女神始终敬仰有加,常到阳洛山中上香祭拜。每逢农历三月初三,阳洛山的二仙庙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,附近百姓纷纷前来,以独特的方式纪念“二仙奶奶”。
发布于:江苏省个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