== 一顿830块的饭,竟然炸出一场大风波,真有点意思啊 ==
你说,这几天,整个网络都一场说到吃饭的“事儿”给炸了,特别是罗永浩那一嗓子一扔,哎哟喂
那天,他在微博上随口说了句:“好久没吃西贝了,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去吃饭,结果发现差不多全都是预制菜,还那么贵
”这话一出,马上就像投下一颗重磅炸弹一样
你想,普通人还以为吃个饭能引发什么大事
第二天,西贝的老板贾国龙就坐不住了,直接召开了记者会,态度挺硬,强调预制菜是有国家定义的,还把罗永浩当天的账单给公布出来——五个人吃了十五道菜
你说这事儿真耐人寻味,贾老板还跟记者说:“我一定要起诉他
”这场闹剧就这么开始了
== 从微博到菜单,再到“全民看厨”——热闹非凡 ==
跟着
事情就变得更“火爆”了
西贝竟然把罗永浩那天点的菜,做成了一个“特别菜单”,在全国三百七十家门店同步上线
想让所有人都能点到这份“明星菜谱”
从北京到长沙,哪个店都能买到这个菜单,真是像是明星带货一样
都是一场“特殊的打卡”行动
不过,不止于此,到了9月12号,西贝还发出了一封长达42页的“公开信”,详细介绍了罗永浩套餐里的十三道菜是怎么做的,居然还邀请顾客到店里“看后厨”
让大家都能亲眼见证菜品的制作过程
你说,这招儿算是“硬核”了
要知道,当下很多餐厅都强调“透明厨房”,但能这么大规模开放
那天晚上,罗永浩也没闲着,他做了一小时的直播
打算用“多平台”来澄清事情
他说:“我其实不反对预制菜,也不是说所有预制菜都不行,但我反对商家在没告诉消费者的局面下
把预制菜当成新鲜现做的菜卖
”他还提到,像老乡鸡那样,把菜品用颜色标示:现做、半预制、全预制,这个做法挺不错
行业标准和普通人理解的差别有点大 说到这里,核心状况就出来啦——啥算预制菜
普通消费者的理解很简单:你在餐厅吃到的菜,不是在现场做的
可是,行业标准可不这么定义
按照2024年六部委的文件,中央厨房做的菜,送到门店里再加热、装盘,那也不算预制菜
贾老板在发布会说:“预制和预制菜不一样,预制就是提前加工,预制菜是熟食冷冻
”他还说,西贝的中央厨房只是把羊排切好、洗净
到最后嘛的烹饪还是在门店完成的
可是,罗永浩在直播中就猛喷:“你们说的这些
国家根本没有出台说到预制菜的标准,你们这是在忽悠人
”他讲得很有道理,毕竟,当下行业内说到预制菜的定义还没有统一标准
== 西贝的“童趣牌”战略:不只是吃饭,更是家庭的欢乐源泉 ==
别看这场争论闹得沸沸扬扬
西贝的商业策略倒是挺“有趣”的
你知道,自从2017年开始
西贝就瞄准了“儿童经济”
他们搞了个“家有宝贝,吃西贝”的口号
你去那儿,排队等位,孩子们可以扭气球、玩零食,菜单还设计得像一本绘本
临走还能跟孩子玩个石头剪刀布送玩具
这招儿不光吸引了很多年轻爸妈
数据显示,到2024年初,西贝一年接待了640万名儿童,按全国2.48亿儿童算,差不多每46个孩子里
这么一看,西贝的成功其实很“懂”儿童的心理
知道怎么让家长觉得“巴适巴适”的
于是,西贝今年就把品牌定位从纯粹的“西北民间菜”变成了“家庭欢聚餐厅”
目标客户变成了“30岁以上、家庭收入40万的家庭”
你说,那些觉得贵的消费者
可能本来就不在他们的目标范围里
== 行业大势和消费者担忧:一场“信任”考验 ==
这场风波发生的时间点挺巧的
你知道,预制菜行业正处于“风口”上
未来几年估计会飞速发展
根据行业规划,到2030年,我国餐饮市场规模可能突破十万亿,预制菜的市场渗透率要达到15-20%
那市场规模得有七千亿到一万亿人民币
你想想,这么大一块蛋糕
但,状况来了,消费者对这些预制菜的担心也没少
特别是是食品安全和“手工”和“工业”的区别
有人说,预制菜就是工业化生产的快餐
有人觉得,花那么多钱,还不如自己做
9月14日,人民日报也发表微评,说:“这个行业要建立起消费者的信任,让信息透明
”这话说得挺在理的,毕竟,食品安全不能只靠宣传
== 吃得明白,才能走得长远——行业未来大有潜力,但路还得走踏实 ==
当下,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,不光要吃得香
还得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
餐厅为了效率,要用预加工,那就得把信息告诉消费者
毕竟,诚信这玩意儿是根基
这场争论其实也提醒了整个行业:必须在追求效率和标准化的同时,别忘了“用户体验”和“知情权”
预制菜本身没有错,关键是怎么把这“菜”做得“巴适巴适”的,让人吃得安心、吃得放心
只有这样,行业才能走得更远
是不是挺有意思的一个“饭局”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第二期#
个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